Thinking like a farmer
背景
在twitter上看到的这个理论,简单了解了下“像农民一样思考”:农民不会对着庄稼大吼大叫,不会播种第二天就希望庄稼已经长好了,更不会在没长好之前将庄稼连根拔起。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可能中经常做出类似上面的这种事情。那么这种思考方式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我问了下AI(Grok-beta),下面是它的总结,个人觉得很有道理记录一下。
内涵
“Thinking like a farmer”是一种比喻,旨在描述一种长期规划、耐心、以及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与合作的思维方式。以下是这个理论的一些核心观点和解释:
- 长期视角
种植和收获:农民在播种时知道收获需要时间,种子不会立刻变成可收割的作物。同样,思考和决策时,我们需要考虑长期的结果,而不是只看眼前的利益。短期的投资或行动可能会在未来带来更大的回报。 - 尊重自然规律
季节和周期:农民必须遵循自然的季节和周期,知道何时播种,何时收获。这教导我们尊重自然和市场的周期,懂得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 资源管理
土壤、水和养分:农民知道如何管理土地的养分,保持土壤的健康,不仅是为了当前的收成,更是为了未来的可持续性。这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资源,确保它们能持续使用。 - 适应和创新
气候变化和市场波动:农民不得不适应气候变化和市场的波动,他们会不断学习和尝试新的种植方法或作物。这鼓励我们要有适应性思维,面对变化要有创新精神。 - 耐心与坚持
等待收获:农民在播种后需要等待,期间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但他们坚持下去直到收获。这反映了在追求目标时需要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 合作与社区
互助合作:农业社区往往通过合作和互助来解决问题,共享资源和知识。这表明在个人或团队的努力中,合作和共同体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 风险管理
天气和市场风险:农民面临天气变化和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他们通过多样化种植、保险等方式来管理风险。这告诉我们要在决策中考虑到可能的风险,并有相应的应对策略。 - 回馈自然
循环经济:好的农民会回馈自然,通过有机种植、轮作等方法来维持土壤的健康和生态的平衡,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应用:
在商业中,“像农民一样思考”意味着考虑公司的长期增长和可持续性,而不是只追求短期利润。它鼓励企业家和领导者制定长期计划,关注品牌的声誉、员工的福利、环境的保护和社区的关系。
在个人生活中,这可能意味着对个人目标有长期的规划,耐心地培养技能和关系,尊重自然和社会的规律,采取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总之,“thinking like a farmer”强调的是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注重可持续性、耐心、适应性和合作的价值观。这是一种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处的智慧。
随想(二)
最近看了一些书《芯片战争》、《枪炮,钢铁,病菌》,看了一些许知远做的《十三邀》采访的一些人物采访,基于这些记录我的一些思考。都是一些点状的,可能是思维认知的一次缓慢升级过程,重要的不是它是什么,而是我产生了这些思考并记录下来,希望后面的自己能从这些点状的思考中获取一些能量把它织成一张网。
- 在这个特定时代,大部分成功的人(商业)都在高喊着理想主义,伟大愿景;做的其实都是现实主义,鼠目寸光的事情(逻辑思维)。理想和现实不能说是背道而驰,起码不是同一个方向,也就是想的说的和做的不同。往往,诗和远方在现实面前会被击的粉碎。
- 大家为什么而活着?什么是对的?
- 一个成功的商人一定不是理想主义者,就算原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下也会变成一个极度的现实主义者。
- 过去,信息很匮乏,知识是分散的,有知识的人获取知识的效率是远高于没有知识的,大家都固化在自己的知识阶级中;现在,信息极度爆炸,信息量多到大家没精力去去伪存真。所有的信息扑面而来,大家能做的是只接受自己愿意接收的,信息茧房形成了。你看,知识流动过低和过快导致的结果好像是一致的。我们现在追求的极致效率,在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其实也深深的伤害了我们。
- 过去四十年快速发展给我们造成了速度和效率一日千里是常态的假象,其实看过人类历史的发展停滞和缓慢才是主旋律。
- 站在知识付费厂商角度:我们做的事情是在推动知识平权,让更多的人更容易获取知识,提高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最好能达成一种高认知的社会共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站在消费者角度:我买了这个知识,这个知识就是我的,至于我有没有看,有没有吸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参与了知识的传递(我是他们中的一员);站在第三方角度:贩卖焦虑,过度包装,说是让社会达成共识,其实什么都达不成。
AI Agents
背景
很久没有更新blog了,自从3月份OpenAI推出了GPT3.5以来,AI圈子爆红了一段时间,大家讨论了很多关于AI的话题,随着时间流逝,讨论的热度也逐渐消退,似乎OpenAI只是激起了一点水花而已。但是,在AI圈子的人,特别是长期关注AI发展的人(2023-3月以前)据我观察其实是更活跃了,这期间也出过了很多很多技术,各个大厂层出不穷的推出了自己的LLM。作为一个被隔绝的旁观者,我只能尽量去体验一些我能体验的模型,然后关注下Twitter中AI大佬发布的最新动态。在此过程中,我看了两篇文章,这里做一下总结和心得。
关于这两篇文章
在此之前,我自己申请了Azure Open Ai,里面创建了几个模型,然后使用cloudflare把API暴露出来,使用Opencat或者其它AI工具客户端设置代理就可以用了;当然Open AI的web端还有Poe都是可以用的。另外,我还尝试使用Python用Long Chain工具和Azure AI接口想把自己的Blog向量化,做一个自己的私有知识库,但是一直卡在token太多这个问题里面,然后工作事情较多就一直耽搁了。。。(还是想抽时间把这个实现了)。
回到主题,我看了两篇文章一个是7月份发布的来自Lilian Weng的个人Bolg,就是讲AI Agents的,文章是软件2.0雏形初现,OpenAI的下一步,感觉这篇文章中的观点非常受启发,所以打算记录一下;另一篇是Twitter中宝玉大佬转发的杨立昆教授在《AI:Grappling with a New Kind of Intelligence》中的发言类容(这里不给链接了)。
下面我会大量摘抄两篇文章中的内容,然后就一些点记录一下自己的观点。
杂记(3)
如何做一个“内核稳”的人
不急着反应,别人肯定你,不欣喜若狂;别人批评你,不盲目自卑内耗。这都是别人的看法,和本来的你关系不大。
多内观自己的坏情绪。会因为什么事情焦虑、恐惧、内耗,把这些事情从头到尾梳理一遍,以第三者角度看待事情,就会理智很多。
提高自己的经济能力。这个重要,但不是最重要。所以如果自己的经济能力暂时不会有太大的改 善,先从心态开始练起。
不要有过多的解释欲。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解释,只对自己在乎的几个人说自己的事,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不说。
接受别人可以是任何样子。可以是聪明的,也可以是傻逼的。可以是漂亮的,也可以是丑陋的。可以是善良的,也可以是阴狠的。
存在即合理。世界上很多东西不符合自己的三观,但它必然有存在的理由,抱着平和的心态多去看世界,了解多样性,就能更有包容心。